“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飯碗。在耕地數量難以擴大的情況下,保護好、建設好耕地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加快耕地質量保護立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秦光蔚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秦光蔚說,我國土地雖然不少,但戶均耕地規模僅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農業生產一直處于高投入、高產出狀態,導致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耕地質量偏低,正成為耕地保護面臨的新挑戰。 “權威調查顯示,10年間,耕地數量凈減少1.13億畝,平均每年減少1100多萬畝。10年間占用耕地4億多畝,補充耕地只有3億畝,數量不平衡、占優補劣嚴重。”秦光蔚表示,我國耕地質量保護目前存在多方面不足,如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工程措施輕農藝措施、重外在質量輕內在質量,耕地資源占補數量失衡、質量更為失衡。 秦光蔚表示,因上位法空缺,工業“三廢”、城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以及大氣沉降讓耕地成為污染物的最終受體。“看不見”的污染,正在扮演農產品品質的“隱形殺手”,不僅可能影響到農田和農村周邊環境,而且影響到人民群眾更多健康獲得感。 “截至目前,國內與耕地質量管理相關的現行標準共計165個,但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建設、保護等業務類標準數量少甚至空缺。”秦光蔚建議,加快推進我國耕地質量保護立法。一是分清耕地保護和監督責任。明確農業農村部門和地方政府、耕地經營者的耕地農用、農管(建設、保護)責任,加大各級人大、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等部門對耕地保護等的監督檢查力度。二是耕地質量立法工作可分步推進。三是建立耕地資源高質量發展保護機制和監管法律保障體系。四是建立相應的法律追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