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天蒙蒙亮,努爾村村民東風已經在家里忙活起來,掃地、拖地、擦桌子……不一會,屋子被他收拾得干凈整潔,馓子和剛熬的奶茶也擺在了客廳的茶幾上。 “今天駐村工作隊要來我家宣講中央一號文件,這份文件對于我們來說,可重要得很哩,全年的‘三農’工作都在這里面,可得好好聽。”東風拿出了手機,把錄音功能調制到了界面上。 努爾村地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以東,全村共有100戶、294人,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的村落。近年來,該村通過土地流轉、草原獎補等惠民政策,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把發展養殖作為加快鄉村振興、促進牧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抓手,鼓勵引導群眾大力發展養殖產業。 “東風大哥,我們來了。”9時許,努爾村駐村第一書記袁宏偉和宣講成員一同走進東風家的院落。“歡迎啊,快到屋子里暖和暖和。”東風熱情地拉著袁宏偉的手說。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固……”袁宏偉坐在沙發上后,開門見山,一邊宣讀文件內容,一邊結合村里實際進行解讀。東風更是聽得認真,時不時拿起手機看一看,生怕出現故障,錄不上音。 當聽到文件中提到“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時,東風面露笑容,他說,這么看來,今年的牛羊養殖產業勢頭不會減,發展空間將更大。 東風為何這么關注養殖產業?原來,這幾年他靠著自己努力學習了養殖技術,積極參加各類養殖培訓,并按照科學養殖技術進行繁育,每年不辭辛苦按季節轉場放牧,養殖規模逐漸擴大,成為了村上小有名氣的“養殖致富能手”。 東風坦言,他的“致富經”第一步就是認真研究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他靠科學養殖增加了出欄數量,靠收購小尾寒羊、絨山羊等,調整優化了養殖品種,靠政策導向爭取到了貸款資金,這些“干貨”都是從文件中學到的。 去年,東風依托一系列惠農政策和金融扶持項目,一門心思發展起了綠色養殖產業,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無償向鄉親們傳授繁育技術、疫病防治等養殖技術。“能夠盡自己綿薄之力,幫助其他村民,我感到非常榮幸。”東風自豪地說。 近兩個小時的宣講解讀即將接近尾聲,東風還意猶未盡,不停地將剛拿到手的藏、蒙、漢三語版文件材料來回翻看。臨走之前,袁宏偉還將一個好消息告訴了東風,“老哥啊,去年,村里澤令溝地區飼草料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已經完成,等項目驗收合格后即可投入運營。到時候,村上可通過生產飼料加工和農用機械出租等服務,每年增加12萬元集體收入。”
|